公共圖書館員的資訊素養

毛慶禎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
http://www.lins.fju.edu.tw/mao/works/lit4librarian.htm
2005/8/4 09:00 - 12:00 for 高雄市立圖書館人員資訊教育訓練
  1. 前言
  2. 定義
  3. 成人資訊素養的內涵
  4. 六大教學策略
  5. 評量
  6. 第五項修練
  7. 結論
  1. 放生圖書
  2. 古騰堡計畫

1. 前言

資訊素養是Information Literacy的譯文。

1987年, 美國圖書館學會提出資訊素養委員會總結報告書後, 原來針對幼稚園至高等教育學生的資訊素養議題, 逐步提昇至全民關注的議題。

1974年, Paul Zurkowski以美國資訊工業協會會長(Informa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的身份, 在美國國家圖書資訊科學委員會(United States 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NCLIS)中, 提議建立全國性的資訊素養計畫, 以資訊能力取代往昔的認知能力; 認為資訊素養不以特定需求下的檢 索及評估資訊能力為限, 也是尋求、蒐集、檢索、辨識、分析、評估及供應資訊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

2003年, 台灣成立中華資訊素養學會。

幾十年來, 資訊素養的研究以科學方法為主, 從辨認意念到分析, 六大教學策略(Big 6)是影響力最大, 知名度最高的研究方法。

資料、資訊及知識存在著階層性的關係。當原始的資料經過組 織整理後形成有意義的資料且為人所認知就形成了資訊, 而資訊則是將知識的意念加以傳達的媒介。

資料是尚未經評價的消息, 資訊則是在特定狀況下被評價的資料, 知識是一般使用評價下的資料。

經過不斷地學習形成素養, 它是一種溝通的能力, 隨著環境、時代的改變, 而有其相對應的素養產生。因此, 透過素養的培育更能有效搭起人與外界溝通的橋樑。

素養(Literacy)這個名詞來自拉丁文 Literatus, 從中世紀起, 便有學者對其有不同層面的解釋, 最普遍的解釋是認為素養是一種讀、寫、算的能力, 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基本能力。

未與資訊連在一起之前, 素養(Literacy)常被譯為「識字」, 係指十五歲以上的國民(完成義務教育)具備基本的讀、寫、算能力, 足以應付日常生活所需。而各國政府也體認到, 國民識字能 力的提升, 對於國家經濟、工業、社會與政治發展都產生重大的影響。

藍燈英文字典(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對素養的解釋有三:

    1. 受教養的狀況或品質, 特別是指讀與寫的能力;
    2. 教育的內涵;
    3. 個人具備某一特殊主題或學科的知識。
由此可看出素養是個具變化性概念的用字, 從它的意思可知從個人最 基本的讀寫能力, 到某個人擁有某種學科的知識。

而美國國家素養法案(The National Literacy Act of 1991)對於素養的定義則是:

2. 定義

一個人具有能力知道何時需要資訊、且能有效的尋得、評估與使用所需要的資訊。最後成為一個學會如何學習的人, 也就是為終身學習做好準備。換句話說,  在日常生活中可察覺自己的資訊需求, 並且有能力去處理, 而這樣的能力必須經過學習才有。

資訊素養所指的是當有資訊需求時, 可以體認到這樣的需求, 並且能夠掌握獲取相關資訊的方法, 同時在獲得資訊後可以評估及適當的使用所獲得資訊的能力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89 )。有資訊素養的人, 是會學習的人。

美國學院與研究圖書館學會(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ACRL)提出有關「高等教育資訊素養能力標準」, 認為資訊素養者應該具有下列的能力:

    1. 決定資訊需要的範圍。
    2. 有效獲取所需資訊。
    3. 以批判的角度來評估資訊來源。
    4. 將選擇的資訊合併於自己的知識庫中。
    5. 有效使用資訊以完成特定目的。
    6. 瞭解資訊使用環境的經濟、法律與社會議題以及合乎倫理及合法的獲取及使用資訊。

麥克魯(McClur, C.R., 1994)對資訊素養的分類, 最符合台灣人的口味:

資訊素養可分為下列幾個要件: 資訊需求、資訊搜尋以及資訊的利用; 其中資訊需求可分為認知與分析兩個部分, 資訊搜尋則分為資料來源以及檢索策略, 資 訊利用則包括資訊的篩選評估與整合創見。

3. 成人資訊素養的內涵

成年人的資訊素養, 包括九項內涵:

    1. 認知(Recognize): 認知資訊的需求
    2. 尋找(Locate): 能夠從適當的資源取用資訊
    3. 近用(Access): 發展使用資訊科技的能力
    4. 評估(Evaluate): 批判分析並評估資訊
    5. 組織(Organize): 組織及處理資訊
    6. 應用(Use): 應用資訊以作有效與創造性的決策
    7. 傳達(Communicate): 產生並有效地傳達資訊與知識
    8. 尊重(Respect): 能理解並尊重資訊及其科技的倫理、法律及社會政治觀
    9. 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 發展終身學習態度
資訊素養的養成程序(詹麗萍, 1999):
  1. 圖書館研究
  2. 網路探索
  3. 資訊分析
  4. 資訊評估
  5. 解決問題
  6. 批判性思考
資訊能力可以經由自我表達的方式呈現:
    1. 辯論
    2. 寫作
    3. 展覽
    4. 學習成績

4. 六大教學策略

艾森伯格(Mike Eisenberg)及伯克維茨(Bob Berkowitz)於1987年提出六大教學策略, 運用網路資源解決問題或完成被賦予的任務:
    1. 認清問題/工作/目標(Task Definition) - 定義問題所在, 確定所需資訊。

      1. 設定所需資料(Define the information problem)
      2. 選定所需資料(Identify information needed)
        如: 同學的愛好 / 願望
        如: 做班刊的步驟及所需資料
    2. 搜尋資料的策略(Information Seeking Strategies) - 確定資源範圍, 列出優先順序。

      1. 商議可取得資料的方法(Determine all possible sources)
        如: 訪問、填寫問卷、設意見收集箱
      2. 選擇最合適的方法(Select the best sources)
    3. 搜尋資料的方法(Location and Access) - 找到資訊資源, 取得資源。

      1. 從何處得資料?(Locate sources (intellectually and physically))
        如: 學校、課室、班內同學、圖書館
      2. 搜集資料(Find information within sources)
        如: 預備問卷, 請同學填寫。
    4. 運用資料(Use of Information) - 閱讀、摘要

      1. 選取資料 - 聽、看、感覺等(Engage (e.g., read, hear, view, touch))
        如: 閱讀同學的問卷
      2. 抽取有用的資料(Extract relevant information)
        如: 寫下筆記
    5. 分析資料(Synthesis) - 組織、呈現

      1. 組織、排列有關資料(Organize from multiple sources)
        如: 共通之處、特別的地方
      2. 展示資料(Present the information)
        如: 編排印製班刊、壁報
    6. 評估(Evaluation) - 評鑑成果(效果), 評鑑過程(效率)

      1. 衡量解決的方法 / 工作的質素是否有效果(Judge the product (effectiveness))
        如: 班刊是否受歡迎
      2. 工作的過程是否有效率(Judge the process (efficiency))
        如: 製作班刊的過程有何改善之處?

5. 評量

在評量方式方面, 美國圖書館學會針對學校圖書館訂定學 生學習資訊素養標準(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98), 包括資訊素養標準、獨立學習及社會責任等層面。

1999年底則提出了一份高等教育資訊素養標準草案, 其中包括了5個標準以及22個表現指標, 這份標準的設定目的是希望能夠提供老師、館員以及資訊素養議題相關人員一份設計課程與評估成效的基本參考資料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2005)。

1997年, 在澳洲科技大學任教的布魯斯(Bruce, C. 1997)提出評鑑大學生資訊素養的七個構面:

    1. 資訊科學概念(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ception)
    2. 資訊資源概念(The information sources conception)
    3. 資訊處理概念(The information process conception)
    4. 資訊控制概念(The information control conception)
    5. 資訊建構概念(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conception)
    6. 知識延伸概念(The knowledge extension conception)
    7. 智慧概念(The wisdom conception)

1999年, 英國國立及大學圖書館常務會議(SCONUL, 2003), 就大學生的資訊素養, 提出七個支柱模式:

    1. 具備確認資訊需求的能力
    2. 具備分辨不同層次資訊差異的能力
    3. 具備為找到所需資訊去建構搜尋檢索策略的能力
    4. 具備獲得資訊管道的能力
    5. 具備比較與評鑑來自不同資源所獲得資訊的能力
    6. 具備在正常合理的情況下, 組織資訊、運用資訊與傳播資訊給他人的能力
    7. 具備綜合及集結現有的資訊, 協助促成創造新知識的能力

6. 第五項修練

彼得.聖吉(Senge, P.M. 1990)在《第五項修練一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中提出學習型組織的概念, 以五項修練促使組織釋放其潛藏的最大能量, 提昇整體組織的最大效能。
  1. 第一項修練: 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2. 第二項修練: 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
  3. 第三項修練: 建立共同願景(BuiIding Vision)
  4. 第四項修練: 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
  5. 第五項修練: 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
建構「學習型組織」必須先能辨識組織的學習障礙:
  1. 本位主義 (I am my position)
  2. 歸罪於外 (the enemy is out there)
  3. 缺乏整體思考的主動積極 (the illusion of taking charge)
  4. 專注於個別事件 (the fixation on events)
  5. 煮蛙效應 (the parable of the boiled frog)
  6. 從經驗中學習的錯覺 (the delusion of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7. 管理團隊的迷思 (the myth of team management)

靠著修練才能克服學習智障。

1903年12月, 萊特兄弟發明了飛行器; 麥道公司於1935年, 推出DC-3, 在經濟上滿足商業需要, 因為它具有五項重要的技術:

  1. 可變間距螺旋槳
  2. 伸縮起落架
  3. 輕質機體構造
  4. 輻射狀氣冷式引擎
  5. 擺動副翼

7. 結論

資訊素養是防止資訊貧富不均的基本要求且扮演一個指標性的角色, 透過培養每個人對資訊的組織、判斷、評估等能力, 以做出關鍵性的決策。

公共圖書館員的資訊素養, 應包括四個面向:

    1. 資訊提供
    2. 諮商輔導
    3. 仲介轉介
    4. 鼓勵催化

A. 放生圖書

「離開這裡, 就是我的目標」(Weg von hier - das ist mein Ziel.), 法蘭克.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 - 1924)在短篇小說《啟程》(Der Aufbruch)裡, 如是說。

人要自由, 書要自由, 讀書心得也要自由。美國的「有書出沒」及「分散式圖書館」兩個計畫, 藉由上網登錄圖書, 指定地點釋出圖書、尋找圖書, 由讀書人在網路上分享讀書心得, 將手中的圖書與其他人分享, 或分享別人釋出的圖書。臺灣的「行書」及「書本冒險旅行」跟進, 讓公共圖書館、讀書會、好書交換及捐書活動, 有了新的意義。

1. 圖書與讀書心得的互動

2003年初, 一個旅行作家的札記裡, 提到「有書出沒」網站, 半年之後, 臺灣的一群自由軟體的愛好者, 發起「行書」; 再過一段時間, 一個商業出版社建立「書本冒險旅行」, 他們在臺灣的網路上建立圖書與讀書心得的自由流通、散播環境。

它的起點是釋書者, 在網路上登錄自有圖書, 把圖書置於指定的公開場所「放生」, 或請有需要的人向您借閱; 它的源動力是尋書者, 在指定的公開場所尋書, 或在特定網路尋書, 向特定人士借書; 它的影響力是讀書心得, 讀書人在網站公告自己的心得, 與前人及後來者互動。

1a. 行書與書本冒險旅行

2003年9月成立的「行書」, 2005年成立的「書本冒險旅行」的網站, 都是把圖書放生的網站。

佛家有不忍之心, 將生物回歸自然; 讀者也有不忍之心, 把讀過的書回歸自然, 讓有緣人接續閱讀。

行書有六個放生地點: 台中有三、台北有二、花蓮有一; 書本冒險旅行有17個放生地點: 台北有14、高雄有二、台中有一。

放生之前, 應先上網登錄圖書資料, 取得證號, 並下載該書的專屬貼紙或護照, 置入書內, 就可以在指定地點放生, 也可以在任何地方隨機放生。

行書已有552本放生的書, 書本冒險旅行已有147本放生的書; 放生就是放生, 回歸自然, 理應緲無消息; 若能得到回饋, 真是欣喜若狂, 完全沒有機會交流的人, 因為放生的圖書, 而有溝通的火花, 這是何等美妙的事。

行書由熱情揚溢的年青人推動, 沒有商業利益的奧援, 也欠缺文化散播的理論基礎, 偶而還偏離主題, 在放生圖書之外的議題打轉。書本冒險旅行純 綷是商人的突發奇想, 忽視行書的創始推動事實, 以為可以藉此行銷自家的圖書。

1b. 有書出沒與分散式圖書館

有書出沒是美國一家軟體及網路發展公司的產品, 在電子商務網站及電子郵件伺服器外, 推出的另一項產品。

「有書出沒」是行書的源頭, 它們的規則相似。釋書者到網站上登錄書名, 取得編號, 下載書籤及貼紙, 在公眾場所放生該書。尋書者依書籤及貼紙 的指示, 上網報告自己在哪裡撿到這本書, 並可可登錄自己的讀書心得, 然後再次放生, 圖書就這樣持續地流通。

未參與釋書也沒有找到書的人, 仍然可以上網閱讀別人留下的心得, 圖書本身的旅行故事, 就是一件有趣的事。

閱讀、登錄、放生, 週而復始, 在陌生人的手中, 圖書的旅程永不息止, 浪漫地解決藏書的煩惱, 也達到心得分享的讀書會功能。

商業公司經營的有書出沒, 自2001年初開站以來, 至2005年4月11日, 已有345,684人加入, 登錄圖書1,901,027本, 其中有40本書在臺灣放生, 有202人在臺灣參加。

為美國舊金山灣區服務的分散式圖書館, 是志工形式的組織, 以自由軟體架構其網站。不以圖書為限, 還包括錄影及音樂資料, 沒有放生, 祗有待借目錄, 有點像是不收費的小說影音出租店, 借者必須自己接洽取件的方式。

以分散式圖書館的軟體為基礎, 把介面中文化後, 就是臺灣的行書。

2.公共圖書館與讀書會

公共圖書館的任務與資訊、識字、教育及文化有關, 應成為地方的資訊中心, 備有各種知識及資訊供讀者取用。

讀書會心得成果, 應該更廣泛地與其他同好分享。藉由行書等活動, 在臺灣分享經驗, 或參與有書出沒, 與其他國家地區的同好交換消息, 可為讀書會注入新的元素。

2a. 好書交換與捐書

公共圖書館每年都辦理好書交換活動, 經常有捐書活動。把圖書拿出來, 在圖書與同好分享; 或基於慈善的理由, 把圖書捐給特定的團體, 強化其館藏內容。

然而, 捐書者與取書者對圖書的熱情, 有待連繫; 圖書本身的效益, 無法彰顯。

行書與有書出沒的構想, 讓圖書館有新的動力, 藉由圖書的傳遞, 閱讀心得的分享, 採用新的工具推動全民閱讀。

5. 結論與建議

網際網路的潛能無限, 端視我們的創意而定。

網路放生是個創意, 放生的對象五花八門。曾經有人把多餘的照像機放生, 請朋友或陌生人拿來拍照, 大家分享照片; 有個人把六部照相機在歐美各地放生, 看看有什麼結果; 在網站登錄美鈔號碼, 看看這張美鈔會去什麼地方旅行; 依經緯度的整數為準, 扣除沒啥可看的海洋後, 還有1萬多個點, 請旅遊家把照片上網, 南投縣中興新村、桃園縣觀音鄉、台北縣貢寮鄉都己經被拍照上網。

「有書出沒」、「分散式圖書館」及臺灣版的「行書」、「書本冒險旅行」, 都是交換閱讀心得的工具, 網路讀書會及非同步交換心得的場所。圖書館, 尤其是公共圖書館, 可以積極參與, 融入既有的書目資料庫, 請現成的讀者加入, 成為書香社會的重要元素之一。

  1. 書的旅行 旅行的書 / 丁凡, 中國時報 20031005 B3, http://digbig.com/4dtja
  2. 處處有書出沒 / 丁凡, 中國時報 20031005 B3, http://digbig.com/4dthy
  3. 愛,就讓它自由 / 褚士瑩逍遙遊 2003-02-01, http://digbig.com/4dthx

B. 古騰堡計畫

1971年, 美國人麥克.哈特(Michael Hart)發起古騰堡計畫, 收錄公共版權的電子作品, 它的目標是 「百萬圖書供全球十億人自由取用」。

公共版權譯自Public Domain,  公共版權係指法律規定無人可主張該著作的財產權, 即圖書的財產權屬於全人類共用。

依照著作權法第30條的規定, 著作人往生五十年後, 其著作之財產權消滅, 任何人均得自由利用。即公眾得以重製、公開口述、公開播送、公開上映、公開演出、公開傳輸、改作、散布、公開展示、發行、公開發表其著作, 任何人不得主張其財產權。

有些著作還沒有成為公共版權的著作, 但是著作人以主動授權方式, 公開主張其著作採用創意公用授權條款, 著者保留部份權利, 主動宣告他人的合理使用權(fair use)、第一次銷售權(first sale)及自由表意權(free expression), 亦可視為準公共版權的電子圖書。

根據著作權法第九條的規定, 以下事項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 也就是沒有財產權爭議, 集結成書後, 視為公共版權著作:

  1. 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
  2. 中央或地方機關就前款著作作成之翻譯物或編輯物。
  3. 標語及通用之符號、名詞、公式、數表、表格、簿冊或時曆。
  4. 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
  5. 依法令舉行之各類考試試題。

美國法律對公共版權作品的定義如下:

  1. 1923年1月1日以前的出版作品, 從出版日算起, 著作財產權不超過75年; 1998年以後, 都是公共版權的作品
  2. 1923年至1977年之間出版的作品, 除非另有規定, 享有95年的著作財產權; 20198年至2073年之間, 才是公共版權的作品
  3. 1978年1月1日以後的作品, 必須作者往生後70年, 才成為公共版權作品, 即2049年1月1日
  4. 1978年1月1日以後, 以法人為作者的作品, 必須出版後95年或完成後120年, 以先發生者為準, 才是公共版權作品, 即2074年1月1日
  5. 1978年以前完成的手稿, 在1978年至2002年之間出版, 直到2047年12月31日之後, 才成為公版作品
  6. 1989年以前, 在美國出版沒有著作權聲明的作品, 都是公共版權作品
  7. 1964年以前出版的作品, 必須每28年主張著作財產權一次, 否則就成為公共版權作品
  8. 美國政府的出版品不受美國著作權法的保護

1, 志工

古騰堡計畫由多種類型的志工, 共同建構:

上傳電子書之前, 有幾件準備工作:

  1. 確認作品屬於公共版權範圍
  2. 避免重複, 以書名或作者的漢語拚音為鍵詞, 檢查已完成的中文書, 2005年7月, 已有中文書有69本

實際程序如下:

  1. 申請新的帳號及密碼, 或用已有的帳號及密碼進入
  2. 傳送書名頁及版權頁的掃瞄檔, 若為四庫全書或其他古書的重印本, 可在其他說明, 不必傳送此檔
  3. 傳送著作財產權事宜
  4. 取得著作財產權查證完成碼, 或由電子郵件傳送, 通常需要幾天的時間
  5. 建立電子書 - 光學字型辨識技術(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ze, OCR)、取自現有的電子書、逐字鍵入; 檔案格式為純文字檔, 或HTML, XML, RTF
  6. 鍵入著作財產權查證完成碼, 上傳電子書

參考資料

  1. 相關團體
  2. National For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美國資訊素養論壇], http://www.infolit.org/
  3.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role of public libraries, http://www.splq.info/issues/vol37_3/02.htm
  4.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the Public Library, http://www.nebraskalibraries.org/nlaquarterly/2004-4-Jehlik.htm
  5. Student Content Standards for School Libraries, http://www.akla.org/akasl/lib/studentstandards.html
  6. ACRL / ALA
    1.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Literacy
    2. Basic Information for Academic Administrators and Faculty
  7. 圖書館員的電動:
    1. Revenge on Dewey
    2. Shelving Books
    3. Shooting the Reference Questions
    4. Librarian's Jeopardy
    5. Bookcatcher & Scanner Lander
  8. http://libeducation.blogspot.com/
  9. 大學圖書館與數位經營 / 呂宗麟著, 台中 : 東海大學圖書館, 2003, 頁10-21
  10. 大學資訊素養課程之研究 / 魏令芳 大學圖書館 7(1):119-143 民92.03
  11. 資訊素養的相關概念 / 謝宜芳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 7(4):91-103 民90.12
  12. 從資訊需求談大學圖書館讀者利用教育 / 劉美慧 林信成, 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 19(2):20-41, 90.12
  13. Information Literacy - A students' resource to learn how to master information challenges, Developed for the Cape Higher Education Consortium, http://www.lib.uct.ac.za/infolit/index.html
  14. ICT - Assessing Literacy for Today and Tomorrow [美國資訊素養測驗], http://www.ets.org/ictliteracy/
  15. Information Literacy Section - IFLA [資訊素養組], http://www.ifla.org/VII/s42/index.htm
  16. European Computer Driving Licence [歐洲電腦使用證書], http://www.ecdl.nhs.uk/
  17.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Toolkit from ACRL [資訊素養標準工具]; Information Literacy Resources from ACRL [資訊素養資源]; 21st Century Literacy @ your library - ALA [21世紀的資訊素養];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A Model Statement for Academic Librarians (Jan. 2001);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Jan. 2000); Guidelines for Instruction Programs in Academic Libraries (June 2003)
  18. National For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資訊素養論壇 - 美國], http://www.infolit.org/

Creative Commons授權條款本文採 用Creative Commons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授權條款

您得自由:

您必須:
當然, 如果您取得我的書面同意(祗在極為特例的情況下才會發生), 以上條件都能被免除。